端午吃粽子是減重消脂的萬惡淵藪?

端午粽子是減重消脂的萬惡淵藪

端午前後,民俗以吃粽子過節。中午用餐時,我問起圍繞餐桌、吃著各式粽子的年輕工作夥伴們,為啥端午節要吃粽子、划龍舟?大夥沉靜片刻,一個聲音竄出,為了屈原!這不得了了,或許粽子太好吃了,也引起大家討論的興趣。

屈原何許人也?為何值得敬重?為何進入今天一般華人的記憶中?在超過兩千年那麼漫長的歲月哩,年年被祭祀。只要有江河、有華人,東亞、歐洲、北美,到了端午節,包粽子、賽龍舟,到處皆有活動。但我們實在在懷念一個自己並不太熟的人。

按余秋雨先生的說法,這是一種大眾的精神需求。文化中一種非理性的、驚人動員及普及的力量。我們集體的情感,想救贖一個個遭受誣陷的文人。

聽著故事,一位年輕女性夥伴說,口中含著粽子,眼淚都快掉下來了。不為好吃的粽子,而是沒想到小小一粒包餡的糯米糰,竟包藏了世世代代華人的血盟記憶,和文化想像。

換個方向,談談另一個被「誣陷」的對象,「營養學家口中的粽子」。蝦米、蛋黃、香菇、紅蔥頭、花生與肉是鹹粽的基本餡料。北部、南部粽兩者最大的差異是「烹煮方式」。北部粽「先炒再蒸」,粽外層不摻料,但內餡較豐富。米粒分明Q彈,口味較重,因粽子本身就有鹹味,常見吃法是不沾任何醬料。南部粽「生米水煮」,米飯會成為濕黏狀,粽外皮混有花生,吃起來的口感軟綿,口味清淡,常見吃法會淋上一些醬料,再搭配些許花生粉。客家粽又被稱為粿粽,以糯米粉加水揉成的米團所製,看不到米粒的顆粒樣。「鹼粽」又名甜粽,將糯米加入鹼水,讓澱粉產生糊化作用。通常被當作甜點。

粽子之味,以米飯為主,本身就融合著粽葉香,再佐以料的氣味。但有些餡料喧賓奪主,搞得米飯變為點綴!奢華不等於美,粽子是美在性格的樸素。這就是有深層韻底的飲食文化。

不用排斥!你就是文化的一部分。端午粽飄香,不吃顆粽子哪有過節氣氛?但大部分營養師會說,粽子是高油、高熱量的食物,吃的過頭,小心體重激增。還建議健康吃粽「五大原則」,包括減少熱量、慎選食材、替代正餐、搭配蔬果、少用沾醬

替代正餐且搭配適量蔬果,完全贊成。想想粽後,一片土芒果,哇!那感覺心、口舒暢到極點。少用沾醬?那南部粽頓失絕配。照台灣美食達人始祖焦桐先生的說法,「那一抿就化開的水煮花生,融合著軟爛的糯米,淋上不稠不稀的油膏,啊!別忘了再灑點花生粉,一顆就足以療癒疲勞的心」。

慎選食材?真不必了。看看端午過後,店裡唯一賣不掉的粽子,就是添加全穀雜糧,如薏仁、燕麥、糙米等的所謂「養生粽」。

美食無罪!吃你想吃的,也能瘦。條件是「真科學」。說粽子熱量高,是實驗室測出來的,不是你身體的代謝反應。實驗室的一卡路里其實不等於身體代謝反應的一卡路里。白米飯以直鏈澱粉為主,粽子用的糯米則是支鏈澱粉。所以跟一般直覺相反,糯米反而比白米更好消化吸收,真會造成較明顯的餐後血糖代謝反應。但有些人就是剛好相反。「個人化飲食代謝反應」嘛!沒有鹹蛋黃與五花肉的粽子,好吃嗎?況且適量的油脂,反而會降低我的餐後代謝反應。難怪我偏好油脂入米飯的北部粽!

對於自己的基因、腸道菌及深入骨髓的飲食文化,我們都沒有控制力,唯一能控制的就是甚麼食物進入我們鼻下不到一吋的「口」,這不僅是iDiet將以科學回答你的「個人化飲食特性」,也是作自己的主人,很重要的哲學探索。

一粒粽子,百樣做法,反應的不只是文化的傳承與多樣性,更是文化美食的精神享受。其實粽子就是美食,就是文化的飲食記憶與療癒。不承認這點,成天哭喊著要減重消脂,也沒有靈魂可言。這不是iDiet想給大家的想像。

或許粽子的由來是一種淒美的儀式,但它早已融入華人的神話與天地之間,進入尋常人心。「肉粽!燒肉粽!」,那深夜裡,穿梭於街巷的招呼聲,特別容易招喚飢餓感。那是我年少、帶點傷感、允許自己小小惆悵的記憶!

延伸閱讀

About Us

結合了醫師、營養師與諮詢師的專業,共同打造了iDiet個人化飲食計畫,我們以科學為本,針對科學減重、運動表現與代謝疾病,量身訂做專屬你的個人方案,動態追蹤你的代謝反應與飲食之間的關係,提供你完全客製化與個人化的解決方案與建議方案。

Pages